以“五个聚焦”持续发力——罗甸县全方位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

 字号:[ ]  [我要打印][关闭] 视力保护色:




互嵌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支撑。



近年来,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以“五个聚焦”持续发力,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,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。

聚焦融合共居

深化空间互嵌

“我是2002年从逢亭搬来的,刚搬来时担心不适应,现在邻里相处得像一家人,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也都方便多了。”龙坪镇板庚村村民王小业笑着说道。

走进龙坪镇板庚村移民组,整齐的楼房映入眼帘。“这里群众共45户189人,都是十多年前从逢亭镇、茂井镇、凤亭乡等地搬来的,大家相处很和谐。”板庚村第一书记唐文豪说。

在边阳镇兴阳家园富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,十余名群众正在办理业务。“以前办事要跑很远,搬迁过来后,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很多事情,方便多了。”居民潘美丹说道。

据悉,富民社区2036户8969名搬迁群众来自不同乡镇的75个村,社区设立“五心五家”服务机构,完善各类配套设施,15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和睦共处,如同一个大家庭。

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推动共居、共学、共事、共乐的主要路径。

2002年以来,罗甸县先后通过龙滩库区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移民搬迁16639‬户64207‬人,为群众融合共居带来了新的机遇。该县以城乡总体规划为基础,充分考虑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,合理配置嵌入式服务资源,完善生产生活、健康服务等配套设施,着力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,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。

聚焦以文育人

深化文化互嵌
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。

在罗甸县第二小学“诗意阅读·点亮校园”古诗词挑战赛主题活动现场,孩子们正在积极参与抢答,气氛热烈。“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,通过此次活动,孩子们在诗词诵读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。”校长龚武表示,学校创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三进”工程(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活动),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。



走进罗甸县木引镇丛里村,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”等标语赫然醒目,宣传栏上各族群众共庆节日的图片清晰可见。“我们借助宣传栏、文化墙和文化活动等,多形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,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。”村党支部书记黄培能介绍说。

罗甸县在村(社区)、中小学(幼儿园)设置文化墙、宣传标语等1230处,在公共区域植入天安门、长城、故宫等中华文化符号及中华民族形象766处,多形式开展文化进村寨、进校园、进商圈、进景区等活动,充分展现历史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劳模文化和民族文化,以文化认同促“五个认同”,有力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、精神相依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

聚焦共同富裕

深化经济互嵌

经济互嵌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。

六月的阳光洒满整个村庄,走进茂井镇桃园新村的桃子基地,一个个鲜嫩饱满的桃子挂在枝头,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条。“我们在村里的果园务工,一天有120元的收入,还能照顾家人。”正在采摘桃子的桃园新村村民彭明胜说。
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罗甸县大小井风景名胜区游人如织、热闹非凡,很多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打卡。广西网红“百灵鸟花仙子”唱起山歌:“我从乐业天坑来,来到罗甸看花开,大小井这里山水好,带动经济再上新台阶。”贵阳市游客杨兰香感慨:“今天来到罗甸,感觉很热闹,感受了罗甸的山水与民族风情。”

“我们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,吸引外地老板入驻开设商铺50余家,省内各族游客来景区游玩,促进经济互嵌发展,解决了150人就业问题。

今年‘五一’期间接待游客10.06万人次,同比增长80%,村集体经济营收36.3万元。”大井村党支部书记黄安介绍道。

据了解,该县共建产业园区2个,承接东部产业转移41家,建成7个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基地,打火机、制鞋等产业走向东盟市场,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035万元,同比增长18%,为互嵌式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。



“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、俄罗斯、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区,年出口2.3亿只打火机,产值6900万元。”落户于该县的贵州中焰环兴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公司有员工380人,大家同工同酬,亲如一家。

罗甸县聚焦打造“三大基地”的目标,坚持“大抓产业、主攻工业”这条路径,大力实施“六大提升行动”,突出抓好“六个一”重点工作,着力打造“特色产业县”。与此同时,持续深化与贵阳、广东白云区、国投集团等交流合作,注重拓展国外市场,实现经济互补、产业协作、利益互嵌,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

聚焦综合治理

深化社会互嵌

走进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,街道干净整洁,房屋错落有致,绿化郁郁葱葱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“我们村每家按人口缴纳卫生费,大家主动把庭院打扫干净,房前屋后收拾整齐,看着就舒心!”祥脚村村民蒲廷忠提起村子的变化,满脸都是自豪。

据了解,祥脚村创新“1元钱”卫生费缴纳模式,采取“文明+积分制”工作举措,开设“积分超市”兑换生活用品,全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,共同整治脏乱差,维护社会治安,树立文明新风,促进团结和谐。该村荣获“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”称号。

“以前遇到纠纷不知道咋办,现在村里面有法律‘明白人’,还有调解平台,解决问题方便多了。”红水河镇云里村村民黄元民说。云里村通过“1+4+N”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,及时调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进一步增强,获评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

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。

罗甸县大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促共建,把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社区居民公约,通过开展“身边好人”、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,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,享受平等权利、履行平等义务、承担平等责任,携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。罗甸县获评“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”。

聚焦思想共识

深化心理互嵌

“从农村带孙子到县城读书,不太会说普通话,担心交流不好,不过社区‘双语窗口’的工作人员用布依语教我使用燃气灶、办理医保等,感觉很亲切、很暖心。”斛兴街道城东社区居民李国芳说。



6月6日,罗甸县龙坪镇翠滩社区举行“我们的节日——端午节”活动,节目内容精彩纷呈,大家一起唱歌、跳舞、包粽子,现场一片融洽和谐。“每年端午节,社区都会举办活动,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,增进了邻里感情。”社区群众纪小秀说,活动的开展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对搬迁群众的关心。

罗甸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,优化服务保障,持续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,进一步增强群众归属感、荣誉感。与此同时,通过开展山歌赛、运动会、龙舟赛等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交融互嵌平台,推动了各族群众情感融和、心理融入、思想融通。


上一篇:
下一篇: